- 积分
- 1486186
- 注册时间
- 2007-5-31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- 在线时间
- 小时
|

楼主 |
发表于 2010-4-22 10:03
|
显示全部楼层
【高清晰网络首展】
# A7 w$ W& u" I4 N0 E2 p7 A宋庄国画院成立暨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全部作品 《以复古为革新》
0 c' m' S! O1 s——艺术演进的一种方式
5 m9 t( Q8 f6 Q; [& o郎绍君
- E7 X& S+ H! F% W6 s
( ?( D+ I+ j7 Y8 {* f艺术创新、演进有很多种途径。但主要是两条,一条强调原创、突变,但也兼承前人的经验。所谓原创, 不可能从零开始, 它也是在传统基础上出现的。4 Z6 t7 {- n% Q5 _
+ _* U6 }& g$ i2 J/ h$ ^/ F0 E; J) l% e从毕加索以来的现代艺术大师,都追求这种原创性。但他们也无一例外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东西, 从异域艺术, 从异门类艺术寻找借鉴,而不是从零开始。与强调原创不同的另一条途径,是强调继承,渐变。今天要谈的“以复古为革新”,就是这样的方式。 它并不否定创造,但首先要求认真承继前人的经验,在看懂、读熟传统的基础上推进,循序渐进,而不是断裂,突变。后者是艺术史上更为普遍的现象,古典艺术的变革演进大抵属于这条途径。在西方艺术史上,文艺复兴就是典型的“以复古为革新”。贡布里希谈到文艺复兴特别强调它是“恢复”与“再生”。8 F- b# F, V. k7 Z9 P- U
美术史家温克尔曼,跑到罗马、意大利去考古发掘, 从对罗马艺术的发掘当中建立起他的美术史的原则、美学的原则以及对美术史全面的叙述。
1 x. M/ s; E! q2 T z1 q他就强调“不是要去发现什么, 而是要去拾取我们丢失的东西”。0 L7 T# ^# W- B2 _
6 v2 c: I) }, S0 {* X0 O/ Y5 _ “以复古为革新”本质上不是复古,而是以复古为旗号、为途径的推进与创造。传统中国绘画千余年来的演进尤具此特点。; @* ~, ^( Y3 }" t& [' ~) I' u
! R) e! O8 E1 B3 f1 x中国美术史上,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艺术大变革的时代,推动这个变革的, 从思想上是魏晋的玄学……玄学是在魏晋兴起的对于古代老庄思想的重新解释。其代表人物, 前有何晏,、王弼,后有竹林七贤, 如稽康, 阮藉。他们质疑儒学, 反对名教, 以“复古”的形式形成自己的哲学。
7 Y' |% m7 y4 b4 y0 `6 W- G但最核心的玄学是对古代经典的“现代阐释”,是“以复古为革新”形式的思想演进。唐代兴起的“古文运动”大体也是如此,这个运动持续到宋代,以韩愈、柳宗元、欧阳修、苏轼为代表的“唐宋八大家”,便是这场以复古为革新运动的主将。5 N5 D: q0 u: U/ t
0 }# k4 B6 z, R8 R" m7 r. e唐代又是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,唐书的最大特点是“法”的建立,所谓“唐人尚法”。欧阳询、褚遂良、颜真卿、柳公权、张旭、怀素、李北海这些大书家,完善了中国书法的规范,成为后世书法家尊崇的准则。可是,唐书的规范是在尊崇二王的前提下完善的。唐人推崇“二王”。李世民和初唐四大书家全是崇二王、学二王,通过模仿与改造二王书,来建立他们的书学理想与个人风格,并进而确立了唐代书学的特点与地位,这个过程,充满了以复古为革新的味道。/ W" r/ f$ N+ f. R j
) `* d" o9 l1 \/ {) a到元代, 中国绘画尤其山水画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,这变革也是以复古为革新的途径实现的。这场变革的领袖人物赵孟頫,以“古意”二字概括其变革主张。他批评刚刚过去的南宋传统,认为南宋绘画狭促, 格局小, 没有北宋和唐人画那种朴古大气。所以提倡舍近求远,以古为新,直承北宋和唐人传统。+ G' W- p* S# N/ E% T9 I
b+ }6 a, C1 e0 ^
元代山水画的三支文脉——董、巨派、李郭派、马夏派,走的都是以复古为革新的路子,不过所取的古对象不同、对综合古人加以创造的策略与成果不同罢了。; M/ I& D$ T/ v; }* w- I% c
: d- l( y8 J- F3 O' p* E/ d明代中期,吴门派起来,强调学习元人,他们批评浙派没有文化,笔气霸悍、刻露,而寻求一种文人书卷气的、比较含蓄静谧的风格,他们找到的古代榜样主要就是赵子昂、元四家和董巨。这也是以复古为革新,选择对象不同而已。五四以来,画界长期把董其昌视为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最大的复古主义者, 徐悲鸿就把他骂得一无是处,还说他是“乡愿”“资产阶级”。新时期以来, 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反思,尤其经过两次大的国际研讨会,学术界改变了看法或提出了新看法,改变了对董的评价。如有人把董其昌比作塞尚——认为董其昌第一次以笔墨风格论美术史的演变,在中国艺术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。董其昌把笔墨的价值提到空前高度,用新词儿说,就是强调“形式自律”,而他笔墨形式“自律”,是以元四家和董巨为衣钵正宗。; q$ A: u+ S+ R6 c" R$ P" G
- E: g2 N# x0 l" [; d7 {% e所以董其昌也是以复古为革新的大将。
1 e; K% {. f) i0 G* C: S/ ~- S7 r+ P8 }
2 M% K, `' ?. V清代从阮元到康有为,尊碑抑帖,尊魏鄙唐,造成倡扬写碑的书学新潮流。这是一场推崇古代金石碑版书法运动,追求书风的自由开张,博大雄强,完全是以复古为革新为战略策略。18世纪中叶以来的著名书家如邓石如、伊秉绶、吴让之、何绍基、赵之谦、沈曾植、吴昌硕、李瑞清、康有为、于右任等等,都是尊碑或受益于碑学的。碑学还对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,从金农、郑板桥到奚冈、陈鸿寿再到赵之谦、吴昌硕等等,都大受益于金石书法。
; _% g. U8 G( J, u- S6 ^
$ H# e% M! {5 f2 S6 s `20世纪是充满激变与革新的世纪,外来文化蜂拥而入,出现了断裂式的艺术革命。但是,“以复古为革新”仍然是一条大路。
9 f8 b$ Q4 [; Y1 W一代大师黄宾虹,65岁前一直在临摹与研究古人,65岁后才漫游写生,晚年确立个性风格,卓然成一大家,而其主要成就在笔墨上的综合与创造,采取的主要也是以“以复古为革新”的方式。6 z: ?0 g6 ]$ d, ]: l5 n! A, B
3 J/ X3 D$ {% Q. o2 d3 w/ ^, u2 x
上述例举,旨在说明“以复古为革新”这种方式的某种普遍性。这并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强调原创的途径,对两者的价值判断是另一个问题,不是今天的话题。
# @: J9 Q) ~; v( ~$ f5 g
% V) {4 O& y g4 H4 C(注:本文节选于郎绍君先生《以复古为革新——艺术演进的一种方式》一文)
- W* g6 S& J/ a$ @1 Q; s3 W孔子“绘事后素”思想之启示
- E7 b( }, h; A) d——写在宋庄国画院开院展之际 \; s1 p. b* E3 @$ j
徐鼎一- C( r+ a+ V8 B5 [; Q
1 u+ T# x8 @- b8 {( F& A, [* z
中国画发展有其真精神所在,故或显或晦,或宏或微,连绵不绝,命脉坚韧顽强。虽二十世纪初叶以来,西学东渐,国学隐没,杂说纷纭,莫衷一是,然国学以中国精神之血脉融入国人身体之中,潜滋其性。中国画自陈师曾倡“文人”情怀、黄宾虹标“学人”思想,命脉一线,未曾中绝。 S. f& G' {6 u" K4 i
6 o) B2 T; ^& a& E) L# W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后,北京宋庄聚集了大批来自圆明园画家村及全国各地的前卫艺术家——他们多从事于现代油画、雕塑、水墨、版画、装置、行为艺术的创作,时至今日成为在全国乃至世界均享有盛名的画家村。当然,经过十余年的发展,众多国画家亦逐渐聚集于此,宋庄国画院于是应运而生。宋庄国画院以弘扬国画传统、继承文化精神为己任,并将邀请全国各地实力派国画家举行开院展,这是宋庄艺术区多元化发展的新起点,也是宋庄画家村艺术展览的大事件。因此,我对中国画及其精神内涵产生了许多思考,觉得有必要对孔子“绘事后素”思想进行重新认识和发扬,这或许对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作用。
: O( t. y* e: O( v4 `" ]
- L# C6 O" N( Z. H5 y/ t% I6 W孔子“绘事后素”思想是对尧舜以来中国传统人本思想的继承和总结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这是中国画精神价值之所在,不可不继承敦新之,不可不发扬光大之,不可不深究其宏博之内涵。然孔子“绘事后素”思想,因东汉郑玄之误解而有本末倒置之谬,不可不力纠其弊,还原孔子思想本源。+ J' @* N1 T* o1 O) m
4 s+ }9 b6 q! Q( t* \4 a
《论语•八佾第三》:“子夏问曰:‘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’,何谓也?子曰:‘绘事后素。’曰:‘礼后乎?’子曰:‘起予者商也,始可与言诗已矣。’”子夏者,孔子弟子卜商也,以文学入孔门十哲,尤以经典训诂见长。其问孔子《诗经》之句(按:“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”今见《诗经•卫风•硕人》之篇。诗句原为赞扬卫庄公妻子庄姜之美。“素以为绚兮”句,今逸。)曰:甜甜的巧笑酒窝深深、芳唇红润,亮美的眼睛黑白分明、顾盼生辉。乃谓美人之美矣。而又说“素以为绚兮”,是什么意思啊?孔子告之曰:“绘事后素。”(按:朱熹《论语集注》云:“绘事,绘画之事也;后素,后于素也。《考工记》曰:‘绘画之事后素功。’谓先以粉地为质,而后施五采,犹人有美质,然后可加文饰。”何晏《论语集解》引郑玄注曰:“绘,画文也。凡绘画,先布众色,然后以素分布其间,以成其文。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,亦须礼以成之。”观“礼后”之语,可知礼为人之绚,人为绘之素,先有人而后言礼,先有素然后可绘。而郑玄之注顺序颠倒,其误也明矣。)子夏心知孔子之意,举一隅而以三隅反,故曰:礼也后吗?孔子闻之,大为表扬,说:能启发我的还有卜商啊,今后可以开始与你讨论《诗经》之诗了啊。由此可见,“绘事后素”乃与礼后于人相同。何谓“礼后于人”,这是孔子礼乐思想中的重要部分。孔子曾云:“先进于礼乐,野人也;后进于礼乐,君子也。如用之,则吾从先进。”(《论语•先进第十一》)又云: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‘吾不与祭,如不祭。’”(《论语•八佾第三》)礼乐固然重要,祭礼固当庄重,然礼乐应当在人本之性情品德之后,有其质然后有其文;祭祀应当亲自参与,如果没有参与,就好像没有祭祀一样。可见,孔子认为,质先于文,人情先于礼乐,不可本末颠倒、舍本逐末。而绘画也一样,应当绘事后于素,先有洁白之素底,方可施之斑斓之彩绘。就像一个美人一样,先有美丽的心灵、温婉柔韧的性格,然后一笑一颦、一举一投,美艳绝伦,令人倾倒。
! ?$ X s9 q/ E1 T- M% F- j7 C3 t; E0 c/ S- q6 U+ |
孔子“绘事后素”思想与其人本思想(《论语•乡党第十》:“厩焚。子退朝,曰:‘伤人乎?’不问马。”)一脉相承,为中国画“德先于艺”、“人品重于画品”立下了理论基础。这种“绘事后素”思想于今日尤有重提之必要。大纲举然后重目张,人本立而后礼乐兴,品德重然后艺业成。人之品德莫非“仁、智、信、直、勇、刚”六言,然不学习之、修炼之,则必成“愚、荡、贼、绞、乱、狂”六弊。(《论语•阳货第十七》:“子曰:‘由也!女闻六言六蔽矣乎?’对曰:‘未也。’‘居,吾语女。好仁不好学,其蔽也愚;好知不好学,其蔽也荡;好信不好学,其蔽也贼;好直不好学,其蔽也绞;好勇不好学,其蔽也乱;好刚不好学,其蔽也狂。’”)然学习、修炼又以何者为先?一曰读经,(按:《四书》《六经》。《乐经》虽无书可传,《礼记》中仅有《乐记》一篇,非其原文,然可习乐,弹古琴、听古乐之类。)二曰学文(包括诗词歌赋),三曰习书,四曰研究古今名画,五曰广游历、博闻见。
8 p+ t/ @5 @" A. h, K
' I: r) R0 ^$ `, `2 h5 o! ~ X读经于绘画之关系。唐代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》卷一云:“夫画者,成教化,助人伦,穷神变、测幽微。与六籍同功,四时并运。发于天然,非由述作。”故《四书》《六经》为元典,不可不读。不读《六经》不足以知道,不读《六经》不足以言道。《四书》者,莫不根于人情,言仁与义;《六经》者,莫不顺于天道,言常与变。《大学》表彰学习次第,《论语》开发仁心,《孟子》弘扬义举,《中庸》蕴为德性,《易》言常道,《书》言治法,《诗》言人情,《礼》言秩序,《乐》言和谐,《春秋》言事理。若能博通《四书》《六经》之道,怀仁达义,守常通变,则画道之大本斯立,画家笔下岂有“愚、荡、贼、绞、乱、狂”之六弊也哉!画道,文之极也。文之所极,大道所蕴,舍《四书》《六经》而何?今人不先于此,而远求于欧美诸哲,是轻父母而重朋友、斩手足而饲猫犬。先后失次,本末倒置,其行也不远矣。
7 K5 z z% g. [- ~8 a- ^9 A
2 ]) X4 @; v/ X, n9 P% a* p, N学文之事次于读经者,经为文学之本源、文学为经之支流余裔耳。楚辞、汉赋、六朝骈文、唐诗、宋词,亦当略有涉猎,而精通其一。昔者顾恺之诗书画三绝、赵孟頫文采华茂、黄公望于三教之人杂然问难莫不对答如流、倪云林之诗、董其昌之文、黄宾虹之骈俪亦各擅胜场、各逞殊能。言之无文,行而不远。画之无文,其境难幽。文学者,所以曲尽其妙也,犹中天之彩霞、万物之秀错、虎豹之斑斓、兰菊之芳鲜。文者,所以静观内质而发显英华也,文质相兼然后彬彬之盛可成。而画家亦当有颗锦绣文心,笔下方能吐露雅芬清华。赋中司马扬雄、诗中李杜、词中苏辛,此为学文之所当先者也。. U+ J. M% Y% c( N; _( ]) n
, x! ?) O T9 h
古之善画者多善书,善书者多能画,可见书画同源,非虚语也。书法是绘画笔墨表现的基本手段。书法线条的表现力强烈,其美学意蕴深厚,故绘画无书法不足以表现其精神内蕴,书法无绘画不足以丰富其情感律动。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一脉相承,黄宾虹总结出“五笔七墨”之法。五笔者,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是也;七墨者,浓、淡、破、泼、积、焦、宿是也。得笔墨之真精神,方无邪、甜、俗、赖、浮、滑、狂、怪之病。故不习书,无以画。若以素描取代书法,为国画入门之基,则失去线条之强大表现力、失去中国画独特之审美价值,失去中国画之笔墨精神,得不偿失,弊大于利。
' ^3 {* p6 s# b! _4 Z" C
3 Z$ t1 t; E! E+ S) D研究古今名画为当代中国画家的分内之事,宋元之变、董巨马夏之异、四王八怪之文野,不可不知也、不可不辨也。昔董其昌家富收藏,遍观大内名迹,且搜访于南北世家。因其所藏,泽惠于松江画派诸贤及王时敏、王翬、恽寿平等人。而黄宾虹亦告诫弟子多收藏古今书画真迹,不可只临习珂罗版画册。古人远矣,然能得其原迹展观在案、摩挲在手、嘘吸其墨香、赏玩其笔墨,沉浸其意境,则若见其人、若亲承其謦欬矣,岂若对临珂罗版、胶版印刷画集之模模糊糊、影影绰绰之可比哉?故多读古今原迹,为当代画家必修之课。7 r/ \/ P; ^5 c9 x$ s% S0 G5 N/ M
( R# q. }/ q: r# F6 {" l若欲自成一家、自鸣一艺,必遍观博览、四方游历,拓其心胸,广其思虑。中西诸艺、海外风情,皆当明晓。中国文化从来不拒绝优秀的外来因素,中国绘画从来不固步自封。只不过从不放弃自己的精神、从不丢弃自己的精华。古人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之言,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。
6 [ A4 w2 T# [. m
4 |8 d) d! ^0 T2 O. Q今所谓读经、学文、习书、研究古今名画、广游历者,不外乎修身而已。修身者,修其仁心也。仁者,所以为人也。人而不仁非人也。人而不人,其奈贤圣何?孔子“绘事后素”思想亦不过教人修身重本、怀仁归义。唯有中国人自己为自己制定崇高的行为准则、中国画家自己为自己制定高雅的审美标准,不假外力,自我修省,因其独立之人格、神圣之思想、顽强之精神,其画道之立,岂待须臾之间耶?
- u5 n) P; [; x1 G2 U: `
4 V( I0 q! `. B8 d1 O3 w今宋庄国画院即将举行国画作品开院展,昌明传统,发展国画,鉴往古而开来今,明本源而浚众流,厥功甚伟,其用非浅。百派汇而大江成,众人同心艺业繁兴,岂可不欢欣鼓舞也哉?
) H( c' j# L k; D: D, h8 s
* x, R `9 I* q" `7 u
: G; x$ ?( O+ f' B U3 h( o2010年3月31日于北京通州梨园乙斋北窗- E3 z( |* M- e, F
|
-
|